所謂標靶治療不像傳統化療造成細胞直接的毒殺,是指直接命中並阻止癌細胞生長所表現的標記物,影響後續細胞傳導物質進行調控,使得不利於癌症的發展生長與轉移的微環境。
目前在大腸直腸癌常使用的標靶,分別是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或VEGF受器的單株抗體,以及針對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單株抗體。 原則上這兩類並用並不會有加乘效果,所以只會擇一使用。臨床上這類標靶藥物須與其他化學療法(如FOLFIRI或FOLFOX)合併使用,以得到治療成效。另外,因為臨床實驗在第三期沒有效果,所以只在第四期使用。
- 第一類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或受器,如癌思停(Avastin; Bevacizumab)、柔癌捕(Zoltrap; Aflibercept) 、欣銳擇(Cyramza; Ramucirumab)。
這類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或其受器的單株抗體,藉由減少腫瘤的血管新生,進一步抑制腫瘤的生長及轉移,使病患的存活期由原先的12個月延長至29.8個月。第二線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柔癌捕(Zoltrap; Aflibercept)或欣銳擇(Cyramza; Ramucirumab),也會有治療上的效益。
- 第二類標靶藥物是對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單株抗體,如爾必得舒(Erbitux; Cetuximab)、維必施(Vectibix; Panitumumab)。
這類藥物藉由阻斷EGFR路徑,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並導致細胞凋亡,達到治療效果;但使用這類藥物之前,病患須接受基因檢測,如有KRAS或NRAS突變之患者則不適合使用此類藥品。 這類單株抗體常見的副作用為皮膚紅疹、形成痤瘡或指甲病變。此外有一小部分大腸直腸癌患者有特殊的BRAF V600E突變,在標靶藥物的使用上除了EGFR單株抗體需多使用另一種標靶藥物日沛樂(Zeloboraf; Vemurafenib),或換用其他組藥物,才能達到適當的療效。 另一種口服的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新藥,癌瑞格(Regorafenib;Stivarga),治療機轉是針對VEGFR-1~3、RAF-1、RET、KIT等標的物,達到抑制血管新生、腫瘤增生及腫瘤轉移的效果。 這類標靶藥物雖然不太會噁心、嘔吐,但使用後可能會有高血壓、蛋白尿、血管栓塞及影響傷口癒合等副作用,超過一半患者有手足皮膚紅腫水泡反應、腹瀉及紅疹。不過臨床治療指引只用在晚期大腸直腸癌且接受標準治療失敗的病人,可以使晚期病患存活期多2.8個月。
大腸直腸外科 尤昭傑醫師 |